当前日期:
最新公告banner
审计案例

与审计业务体系融合、贯通、衔接 ——山东省审计厅稳步推进“三个区分开来”落实落地

日期:2020年06月24日 00:00 点击:

作者单位:山东省审计厅

作者:周玉霞郑茂霞王攀

来自:《中国审计》杂志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在审计工作中旗帜鲜明推进容错纠错、激励担当作为、鼓励改革创新,是摆在各级审计机关面前的时代课题。山东省审计厅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三个区分开来”在审计工作中落实落地,建立健全审计容错纠错机制,在明确规范、严格标准、辐射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对提高审计公信力、促进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机制衔接,确保有章可循

加快思维转换、理念升级,把机制制度规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推动“三个区分开来”与审计业务体系融合、贯通、衔接,让配套措施更契合审计职业特点,加快制度化、常态化进程。

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坚持试点推进、积累经验,适应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形势要求,把“三个区分开来”率先运用于科研经费审计。2017年3月,山东省审计厅印发《关于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审计方式的意见》,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审计理念,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按照科技创新规律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审计频次,尽可能统筹于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等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中;另一方面对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形成的探索与创新举措,只要符合科技创新的方向和原则,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有利于科技目标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坚决予以支持。同时,基于实践基础,对定性判断的标准、依据进行优化,不再生搬硬套一些不合时宜的法规制度。

瞄准发力点,纵深推进。继科研领域后,山东省审计厅又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生态环保、扶贫、涉农资金统筹等领域深入践行“三个区分开来”,把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形成业务操作规范。加强同纪检监察机关以及组织、发改等部门的衔接。2019年5月,该厅会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了鼓励探索“试错”的5种情形、建立责任共担机制、精准规范问责等措施,增强制度协同性。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落实容错免责要求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容错免责的4个认定标准、9类具体情形,以及涉及申请、核实、审定、反馈、公示和备案6个环节的认定程序,为精准甄别问题、降低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作用提供了参照依据。这些制度性举措推动了审计工作从思想转变到方向性、实务性转变。

把握结合点,灵活指导。针对日常审计实务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分析,深化规律认识,总结成熟经验。如该厅于2017年编发两期《新常态下有关审计定性标准参考》,对照“三个区分开来”,明确了常规审计中11类和科研经费审计中6类不宜再做问题反映或需结合形势发展重新分析定性的问题,结合具体实例、类别、常见表象等进行了说明,将容错情形清单化、具体化、案例化,指导全省审计工作开展。2019年,将近年来日常审理和质量检查中发现的涉及“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的案例进行整理,编印成《全省优秀审计审理案例剖析汇编》一书,供全省审计机关学习借鉴。还在全省审计法制审理培训班中,设置专题课程,答疑解惑。通过机动灵活的指导和提示,进一步规范了自由裁量权,防止混淆问题性质、拿容错当“保护伞”,搞纪律“松绑”等问题发生,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 把握政策边界,树立鲜明导向 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政策界限,树立支持敢担当敢作为、反对不作为乱作为的鲜明导向,起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效果。

全面摸排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认真细致开展调查,对审计对象的问题失误,结合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简单孤立地套用条文进行定性定责,同时畅通救济渠道,方便审计对象据实申辩申诉,保证审计结论客观、真实和完整。如在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审计组鉴于该地存在建设用地超规划、取水许可制度执行不严格、规划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将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拟定为“一般”。厅业务会议集体研究项目时,了解到该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该领导干部上任后大胆推进,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污染、修复生态,推动环境呈现向好态势,最终在客观理性审视问题和成绩的基础上,将评价认定意见定为“较好”,起到了正面激励作用。

认真领会政策精神,精准把握政策要求。把“三个区分开来”与各行业各领域最新政策精神契合呼应,优化评判依据,力求合理区分,有序开展谨慎性容错、即时性纠错或严肃问责处理。如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中,审计发现某社区使用棚户区改造财政补助资金2003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财政补助资金1087万元,用于推进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基于棚户区改造资金不得用于农村危房改造且两项资金不能叠加使用的规定,审计机关应责令当地收回棚户区改造财政补助资金。鉴于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和黄河滩区迁建项目均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的政策要求,加之当地履行了集体决策程序、从实际效果看化解了迁建项目资金短缺问题,为不影响政府重点民生工程进度,审计认定不再收回棚户区改造财政补助资金。要求当地今后加强预算编制,统筹纳入预算,按管理权限和程序报批或申请授权。

坚持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督促被审计单位采取补救措施,吸取教训,改进提高。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叫停、早纠正,决不让小问题积累成大错误,更不让个别的局部小失误,蔓延成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对审计发现的资金拨付不及时、项目进展缓慢等问题,狠揪背后的作风问题、腐败行为,自2018年5月起,山东省审计厅将审计对象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典型问题作为审计重点事项,按季度向省委、省政府报送。截至目前,已出具专题报告11期,提报问题48个。例如,对部分县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审计中发现的部分农村污水处理站建成后使用率低,后期维护不到位,污水处理站处于闲置状态,污水处理站未与污水管道对接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严肃揭示和查处背后的庸政懒政怠政问题,以高压态势督促问题整改。

注重长效建设,扩大审计效果

在推进制度规范建设、落实鲜明导向的同时,着眼建立一套既能发现问题、识别失误,又能立足长远、标本兼治的机制,发挥审计结果的引领作用,从长效和规范角度堵塞漏洞,既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又促进增强被审计单位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水平。

一方面,坚持容错纠错和长效建设并举。开展容错的同时,进一步追根溯源,深刻查找失误和错误背后是否存在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在推动清理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以及形成新的制度规定中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容错一并开展纠错,关注容错纠错事项后期的整改落实情况,实行挂牌督办和销号制度,推动限期整改,防止一容了之。对容错事项加强管理、登记备案,相关资料作为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归入审计项目档案。把被审计单位纠错情况纳入审计范畴,审查重新论证决策、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等情况,反映和揭示将错就错、掩饰失误、搪塞推责等行为,杜绝敷衍整改、应付整改、拖延整改。容错纠错既尊重历史背景,又兼顾现实情况,实行分类处理。如审计发现某单位购买三家公司的城市环境卫生保洁服务,未履行政府购买服务程序。经查,为解决事企分离改革中出现的历史遗留问题,经市政府会议研究,引进三家保洁公司对钟点工实行统一管理,完成过渡期。审计最终不予处理,但要求该单位在过渡期内严格控制保洁服务价格,待过渡期结束,按照规定履行购买服务程序。

另一方面,健全容错纠错保障机制,实现审计成果效益最大化。对成功的经验做法予以推广肯定,为干事者撑腰鼓劲。如在扶贫审计中,重点关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对推动把“零钱”变“整钱”、“死钱”变“活钱”,并且创造性把“整钱”、“活钱”用到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做法予以肯定。而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一味以“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专款专用”等为借口,造成资金长期趴在账上难以发挥效果的问题,坚决查处、曝光。对于容错事项,通过适当方式向有关部门反馈共享,提醒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做到客观评价、公正对待。如针对全省审计系统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查出的问题,面向脱贫攻坚重点地区的扶贫干部、乡镇政府负责同志及财务人员开展财经法纪培训。总结全省扶贫审计工作成果,整理《扶贫脱贫政策法规选编》宣传手册和问题多发领域“负面清单”,有效降低改革创新的探索成本。